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A...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A.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繁荣开放的社会    D.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时期的文化”这都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不断,江南地区相对安定。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通过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项符合题意;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汉时期。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实现了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汉武帝实行了西汉的大一统。A项不合题意;繁荣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实行开放的政策,封建社会实现繁荣。C项不合题意;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推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中央集权制

 

查看答案

(题文)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制度创新)

《复兴之路》解说词: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

材料二:(外交创新)

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面对部分不了解中国情况和受帝国主义国家的挑唆而排挤中国的各国代表,周恩来表现出了高超的外交艺术,打开了新中国同亚非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材料三:(统一创新)

阅读如下图所示两幅图片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创新制度。请列举两个我国省级自治区。

(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中创新性的提出了什么方针?请列举两项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构想?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对创新的看法。

 

查看答案

历史,因思考而改变,因改变面生动。让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曲折经历,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

1935年1月,红军夺取了贵州北部重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二:(一个国家的集体觉醒)

1978——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站在命运的拐点。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

材料三:(一位老人的智慧)

1979年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开一条血路来。

材料四:(一组鼓舞人心的数据)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

世界排名

1978年

3642亿元

第15名

1990年

18668亿元

第10名

2000年

99215亿元

第6名

2010年

568845亿元

第2名

 

 

(1)材料一所指的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这次会议作出怎样的重大大决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8年是我国命运的拐点,这一拐点开始于哪一次重要的会议?请问这次会议作出怎样的伟大决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请列举出两个特区,并说说特区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指出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52年底,全国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士地。使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材料二: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参加合作社农户1.18亿户,占全国农民总数96.3%。

材料三: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许多果树被砍、家畜被屠宰。

材料四:   到1978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1)材料一所反应的情况是政府颁布了什么法律的前提下实现的?这一实现,有什么特殊意义?

(2)以上四则材料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三的做法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

(4)上述材料对今天中国“三农”问题有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到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

——毛泽东在一届政协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材料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野心狼!”

(1)材料一中的这次会议上通过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法律文件是?请简要列举两项这次会议的内容

(2)请结合材料二的这幅图片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3)材料三这首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试列举几位在这一事件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