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提倡以儒学治国,认为鲜卑必须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494年,他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和罢官)。”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材料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被短。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2)材料二体现了魏主实行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胡人胡服”、“汉人胡食”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北方地区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将广阔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摘自《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新皇帝”是指谁?从材料看他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什么措施?该措施有何作用?
(3)材料三中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接受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
(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场战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请你写出这场战争的交点双方。
(2)材料二中三国鼎立是指哪三个国家?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志在为国分忧,勇敢的出来应募,承担这一艰巨的使命。张骞在途中两次被匈奴抓住,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使命。
材料二 司马迁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勤奋好学,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面前却坚忍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
(1)材料一中张骞出使西域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材料二中司马迁写出的历史巨著名称是什么?
(2)归纳张骞、司马迁两位历史人物取得上述成就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独立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西部的高原与沙漠使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交流极少。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于( )
A. 商周时期 B. 两汉时期 C. 三国时期 D. 南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