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记录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迄今为止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禅让”是指把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在中国历史上打破这一制度的人是( )
A. 尧 B. 舜 C. 禹 D. 启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可以享受米饭的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暑假快到了,毕节某中学准备组织同学们去参观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遗址,你觉得应该选择下面哪条路线( )
A. 毕节——贵阳——北京 B. 毕节——杭州——河姆渡
C. 毕节——昆明——元谋 D. 毕节——西安——半坡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共和……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
材料二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考察英国心得
材料三 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什么理想目标?影响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欧洲列强社会存在着什么不足?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3)在同盟会纲领中孙中山提出的核心理想目标是什么?与之相应的是三民主义中的哪一主义?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他的哪些理想目标?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提出的理想目标为什么能被众多的中国人接受。
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来纪念辛亥革命,现邀请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成语学史
“望风而起”喻指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1)武昌起义后,各地为何纷纷响应?
方式二:史料学史
1912年2月,孙中山说君主专制制度“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2)根据史料指出,孙中山说此话的背景是什么?从此话中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具有哪一历史意义?
方式三:标语学史
福建的厦门和台湾当局控制的金门隔海相望,其最近距离不足4千米。当人们在厦门岛东南面海滩游玩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峡两岸,各竖立着一个巨大的标语牌,厦门一边写着“一国两制,统一中国”,金门那边写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3)材料中的两个口号有何共同点?
(4)除了上述三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一种课外学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