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决策,让数亿农民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决策,让数亿农民成功解决了温饱;让座座城市神话般崛起;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构想,使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理论,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光辉旗帜。

﹣﹣改编自一位伟人纪念堂中的留言

材料二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

材料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摘自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会报告

(1)材料一中让中国走向富裕的“伟大决策”是什么?这个“伟大决策”是在哪年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当时我国正在作出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这一政策当中率先开放的是哪一个经济特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前我国已经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走“自己的路”?

(4)作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在哪次会议上?

 

(1)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2)深圳;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3)中共十二大。 (4)中共十三大;中共十九大。 【解析】 (1)依据材料一“这样的伟大决策,让数亿农民成功解决了温饱;让座座城市神话般崛起”可知,材料一中让中国走向富裕的“伟大决策”是改革开放。结合课本所学,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获得大丰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对外开放首先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城市建立为经济特区,又建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等,一座座城市神话般的崛起。 (2)依据课本所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1980年,我国首先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现在,对外开放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开放格局。 (3)依据课本所学,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依据课本所学,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习近平主席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

主题词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二五”(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路

“十五”(2001﹣2005)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52年到1956年公私经济比例发生什么变化?所有制成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导致1957年、1984年和1993年三个GDP增长率峰值出现的关键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就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拐点:新中国成立后)

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八年级下册教材

(3)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三: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4)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失误?它带来怎样的危害?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问题做的最大调整是什么?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感悟历史)

(6)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农业科学家_____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药学家_____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查看答案

_____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薪金制、军衔制、义务兵役制;_____年,我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查看答案

1990年,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_____,这里很快成为国际化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2001年,我国成为_____的成员,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