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在十四年抗战过程中,推动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关键事件是(...

在十四年抗战过程中,推动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关键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百团大战

D. 徐州会战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对峙局面的结束,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A项标志着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CD项是抗日战争中的战役。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话生动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青年学生掀起了(  )

A. 五四运动    B. “华北自治运动”

C. 九一八事变    D. 一二·九运动

 

查看答案

(题文)九一八事变最直接的严重后果是(  )

A.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B. 伪满洲国建立

C. 蒋介石加紧对红军进行“围剿”

D. 使日本的野心进一步扩大了

 

查看答案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致电张学良“听候中央处理”。这实际上是要东北军(  )

A. 积极抗战

B. 顽强抵抗

C. 不要抵抗

D. 联共抗日

 

查看答案

中国人民进入抗日战争的标志是(  )

A. 七七事变    B. 一二•九运动    C. 九一八事变    D. 淞沪会战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勇开先河)

材料一: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从“师夷长技”思想到“采西学”“制洋器”为学习西方的发端,而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僵化模式。

材料二:张元济写诗赞誉道:“南洲讲学新开派,万木森森一草堂。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

——广东教育出版社《经典广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是指什么运动?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如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康梁”分别是谁?他们发起了什么运动?

(不懈探索)

材料三: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把实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方面。

——人教社普通高中《历史》选修4

材料四:就在封建文化穷途末路的时刻,“德先生”和“赛先生”出现了,中国思想历史发展从此拐了一个弯,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3)依据材料三回答,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尚未实现的是什么主义?

(4)材料四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反映的是什么运动?

(感悟历史)

材料五: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5)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你认为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怎样的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