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都是由中国的禁烟运动引起的
②两次侵略战争的发动者都有英国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侵略者的“船坚炮利”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下图所示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
A. 近代中国大门被打开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洋务运动破产 D.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这份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重而锈迹斑斑的中国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这里的“转折”是指( )
A.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中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 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
李明同学设计了一个知识结构图(如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的“战”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电视台每年以“感动”为标准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如果可以对历史人物评选,你认为1839年“感动中国”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是( )
A. 康有为 B. 林则徐 C. 左宗棠 D. 李鸿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夏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创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材料三 梁启超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二反映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发生什么变化?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梁启超认为李鸿章的局限性是什么?鉴于这一局限性,梁启超等人发动了一场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