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  (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材料一中的“卫鞅”“孝公”分别指谁?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卫鞅”的变法?为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上述变法有何影响?

(4)后来“卫鞅”被这些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有人说他主持的这次变法失败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1)商鞅;秦孝公。 (2)支持;因为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或答奖励军功也可以)。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4)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变法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变法的人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但变法还是成功了。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国富兵强的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此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因此“卫鞅”“孝公”分别指商鞅和秦孝公。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支持“卫鞅”的变法;因为根据变法内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变法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变法的人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但变法还是成功了。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国富兵强的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此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朝更替我知道)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商、周政权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权的更迭一样,也是通过大规模战争实现的。

(制度变革我分析)

材料二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夏商周更迭的表格。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建国时都城

暴君(昏君)

灭亡时间

 

阳城

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周厉王/周幽王

公元前771年

 

 

(2)哪一次战争导致了“商、周政权的更迭”?

(3)根据图一,说出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有哪些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4)观察图二,说出位于第一层和最底层的分别是什么人。根据上述图片,指出分封制的特点是什么?

(治乱兴衰我感悟)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

——《周易•系辞下》

(1)材料一记载的内容是真实的吗?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是我国哪两个原始人类的什么样式的房屋?

(3材料二和材料三房屋样式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4)材料二和材料三居民分别植什么农作物?

 

 

查看答案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是指我国古代的哪一项水利工程 (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大运河

 

查看答案

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 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 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 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查看答案

“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材料描述的战争是

A. 城濮之战

B. 桂陵之战

C. 长平之战

D. 赤壁之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