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 1900 年 6 月 2 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他记述的一幕应该是( )
A.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后,一本读物中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 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 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建立了革命政权 B. 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D.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1896年春谭嗣同《有感》一诗中描述:“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此诗是对下面哪一现象的愤慨?( )
A.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失去了更多领土
C.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更甚
D.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沦为了洋人朝廷
小明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题目: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都是中国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而发起的,二者的相同之处不包括哪一条( )
A.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B.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都主张实行民主的政治制度 D. 都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
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A. 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 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 维新派缺乏经验
D. 顽固派反对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