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一项规定( )
A. 赔款4.5亿两白银 B. 拆毁大沽炮台
C.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一家日本企业在征得清政府同意后,在杭州开了一家工厂。此事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鸦片战争后 B. 洋务运动后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 甲午中日战争后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 )
A.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B. 左宗棠收复和治理新疆
C. 关天培抗英 D. 林则徐虎门销烟
观察下图,这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一处清朝皇家园林残迹。该园林惨遭“灭顶之凶劫”是在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稍后一段时期,共割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是
A. 俄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日本
材料一: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
材料二: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说明“已经湮没的事物”指的是什么?被湮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指的是哪一位人物?请再列出另外一位该时代的巨人。这些巨人的作品都集中体现了什么精神?
(3)写出材料三“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中A.B.C三条航线的开辟者。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的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材料四: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 2015年11月,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共出现三次雾霾天气过程:6-8日东北地区出现雾霾过程,PM2.5达到严重污染;12-14日和28-30日,华北.黄淮等地出现两次雾霾天气过程,PM2.5均达到严重污染,其中29日下午北京城区平均浓度超过500微克/立方米,南部超过700微克/立方米。
——摘自新华网
(5)材料四所示的是什么事件后英国的景象?从利弊两个方面说明这一事件的影响
(6)根据上述的材料和问题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双重影响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