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首都几次被西方的武装力量所占领,这是近代中国最痛苦的一个时期。”“中国的首都”曾在下列哪两次战争中被“占领”(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对历史史实进行比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相比,内容都涉及
①割地
②赔款
③开埠通商
④投资办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香港“维多利亚港”的名字来自英国的维多利亚(Victoria)女王。她在位64年期间(1837—1901年)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下列属于她统治时期危害中国利益的有
A. 英国发动了两次对华的鸦片战争
B. 英国在巴黎和会上把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C. 支持袁世凯称帝
D. 支持军阀割据混战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空前活跃,涌现出众多伟大的思想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他之前,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他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注意“因材施教”的方法,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弟子,比较著名的有72人。
(1)文中的“他”是何人?生活在哪个时期?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论被整理在哪一著作中?
材料二 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材料二中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至少写出两点)
材料三 史料记载:马厩失火。他下朝回家就问:“有人受伤吗?”而不问马有没有受伤。同时他也抨击统治者制做人俑陪葬,因为这是对人的伤害和不尊重。
(3)材料三中他的言论和表现反映出他怎样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材料四 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请回答:
(4)材料四中老师开导同学的方法与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一致,请说出他的名字,并根据材料归纳他思想学说的特点。
改革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
材料一 战国形势图
(1)请在战国形势图上标出战国七雄名称。
材料二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2)材料二是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中的内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秦孝公认为“丑莫大焉”的是何事?秦孝公的强烈愿望是什么?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3)材料中的“商君”是谁?
(4)“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
(5)“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