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4)根据材料四,请回答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材料二: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有的历史条件。
材料三: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宋承元制……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
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2)据图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兼并战争的后果( )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应该是东周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