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师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二: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材料三: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材料一是由哪位皇帝颁布的诏书?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伟大的历史功绩。
(3)材料三是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的誓词。为“巩固中华民国”,这位临时大总统颁布了哪一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4)材料四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时是指这场运动中高举的两面大旗,它们分别指什么?
中国近代史既然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人民抗争史,还是一部学习西方的探索史。让我们共同探究晚清时期的这三部历史。
(列强的侵略)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艰难的探索)
材料二: ……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注: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可以勤远略(注:远方的国防战略事务)。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三: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考察英国心得
材料四: “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共和……”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
(人民的抗争)
材料五:义和团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举出一例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欧洲列强社会存在着不足,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材料四中孙中山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什么理想目标?
(4)从材料五中可以看出当时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什么?
(5)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各阶层人民奋起反抗。请举资产阶级抗争的史实。
综合探究:屈辱、抗争、牺牲、觉醒、希望、光明在中国近代交织,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某校学生就《回望历史 砥砺前行》为主题进行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屈辱与反抗并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自那时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什么?为何说它是“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2)“自那时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再举出“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一个事例。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抗击,请举出一位英雄人物。
(困惑与希望交织)
材料二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3)因“第一期”和“第二期”的“不足”,在中国近代史上兴起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其中“第一期”兴起的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什么作用?
(污秽与崇高辉映)
材料三
(4)图1人物使中国进入什么时期?面对其倒行逆施,图2《新青年》杂志成为主阵地,该杂志是谁创办的?
(5)图3文章的作者是谁?该人物为中国引进的新思想是什么?
(回望历史 砥砺前行)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近平
(6)回望历史,砥砺前行。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认识。
情境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国别 | “租借地” | “势力范围” |
俄国 | 旅顺、大连 | 长城以北和新疆 |
德国 | 胶州湾 | 山东 |
法国 | 广州湾 | 广东、广西和云南 |
英国 |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今统称“新界”)、威海卫 | 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一部分 |
日本 |
| 福建 |
(1)该情境出现在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2)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影响?
(3)情境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时局”?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武昌领导起义获得成功,建立民国。( )
1860年八国联军火烧了圆明园,给中国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