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传说体现禅让制度的是
A. 嫘祖教人纺织 B. 黄帝建宫室 C. 尧让位于舜 D. 禹传位于启
歌曲《龙的传人》中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①炎帝
②黄帝
③蚩尤
④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历史课上刘老师在介绍我国某处原始文化遗址时,出示了以下两幅图片。据此推断,刘老师引领同学们探究的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有生产技术因素、政策因素、劳动力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等。阅读下列材料,归纳探究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大变动的时期。成书于春秋时期齐国的《考工记》一书,自被汉代人发掘出来,并被加入《周礼》后,一直受到世人推崇,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
(1)《考工记》的出现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哪一因素?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导致政治上哪一制度逐渐瓦解?
(魏晋南北朝)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3)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4)江南地区的开发为后来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5)通过以上探究,请你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一条合理建议?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 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某改革内容
(1)材料一中的“卫鞅”指的是谁?他的这次改革开始的时间和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除了材料二中所列的内容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至少列举两项)
(3)材料一的变法使当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二的改革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会支持变法?请说明理由。
(5)两则材料所述的变法改革都取得了成功,请分析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架,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四 汉代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婪暴虐,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坏:大乱,人民起义)。
——《汉书·贾山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避免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分裂局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承秦制”具体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针对材料二中汉朝后期出现的问题,汉武帝是如何妥善解决的?
(3)材料三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学派?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朝的灭亡与汉朝的兴起,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