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确立责任内阁制度
B. 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C.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1912年9月,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政治革命,亦是种族革命”,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 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B. 推翻了满洲贵族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
C. 结束了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实行平均地权,完成了社会革命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
A. 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
B. 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
C. 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
D. 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这场革命()
A.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D.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近代中国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
A. 《资政新篇》 B. 《共同纲领》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罗荣渠在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从表面上看,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西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材料中“三次现代化努力”指的是
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
B. 洋务运动一戊戌变法一清末新政
C. 戊戌变法一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D. 太平天国运动一义和团运动一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