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材料二:(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四: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并指出北伐战争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两度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3)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引用材料中的原文回答)

(4)以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成果或意义,说明材料四中的观点。

 

(1)办学方针: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答:原因: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答:百团大战。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4)答: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是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的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两度合作”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某次战役”是指百团大战;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 (4)根据材料“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青年学生是爱国的先锋。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摘编自《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摘编白《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什么?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国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是什么了?这一新革命方法的得出是总结借鉴了哪些革命的经验教训?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这一举动对中 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领导阶级方面,其“新”在哪里?

(5)综合上述材料,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查看答案

探寻复兴之路,铸造新的辉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陈旭麓先生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材料四:1915 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 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1918 年至 1919 年元旦,李大钊先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开始向国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改编自岳麓版历史教材八上

材料五:“中国革命在 1935 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 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的结合起来……”

——毛泽东与周世钊的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张。与洋务运动相比,两者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

(3)材料三中的“两个主义”是指什么?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18 年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了什么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本次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思想路线。

(6)根据上述所有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基本特点。

 

查看答案

探寻历史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是

A. 创办湖北织布局    B. 创办大生纱厂    C. 创办轮船招商局    D. 创办汉阳铁厂

 

查看答案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淮海战役

②转战陕北

③解放南京

④挺进大别山

A. ④①③②

B. ②④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④②③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