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

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D. 郡国制代替郡县制

 

B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实行郡县制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商鞅”,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东周继续实行,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官吏治理。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故答案为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课内容涉及教皇国、“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A. 古代罗马

B. 西欧封建国家

C. 阿拉伯帝国

D. 日本大化改新

 

查看答案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中国,下列情况中最有可能碰到的是

A. 手工业者会铸造礼器、饮食器、兵器等青铜器

B. 国家统治者让奴隶建造金字塔

C. 商人的女儿与官吏禁止通婚,等级森严

D. 城邦公民在运动会上奋力拼博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曾写道:“这部法典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该法典是

A. 《十二铜表法》

B. 《汉谟拉比法典》

C. 《罗马法》

D. 《秦律》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材料二:(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四: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并指出北伐战争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两度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3)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引用材料中的原文回答)

(4)以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成果或意义,说明材料四中的观点。

 

查看答案

青年学生是爱国的先锋。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摘编自《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摘编白《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什么?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国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是什么了?这一新革命方法的得出是总结借鉴了哪些革命的经验教训?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这一举动对中 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领导阶级方面,其“新”在哪里?

(5)综合上述材料,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