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有人说“百年中国看上海”,因为它见证了近代中国的沧桑巨变。某班学生以“上海往事”...

有人说“百年中国看上海”,因为它见证了近代中国的沧桑巨变。某班学生以“上海往事”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外滩掠影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出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签订后,上海的城市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西学寻踪

材料一  洋务运动期间,江南制造总局

翻译馆翻译出版的西学书籍

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1868年初创至1912年停止译书为止,总共翻译出版了各种书籍160种。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与西学东渐》

1900—1911年,中国翻译西方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翻译书籍总数的两倍。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2)2018年是创立于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建馆150周年。依据材料,说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出版的西学书籍以什么类别为主。并分析1900-1911年,中国翻译西方书籍发生的变化。

方志上海

1902年荣氏兄弟在无锡集资开设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面粉厂)1913年,荣氏兄弟与人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1914年至1922年8年间,无锡茂新系统发展为4个分厂,上海福新系统发展为8个分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是罕见的,荣氏企业已稳操“面粉大王”的桂冠。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出1914年至1922年,荣氏面粉厂有何新发展。并从世界历史发展背景说明荣氏面粉厂发展的原因。

摩登风尚

近代上海是中国第一繁盛商埠,社会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学们翻阅书籍,整理了以下资料:

(4)依据材料,概括近代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仿照示例,完成表格。

示例:

传承记忆

“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是上海市第一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今天上海徐汇区天平街道、湖南街道区域内流传。它以房宅为载体,反映上海开埠以来的近现代人物、地方和历史事件传说,浓缩了上海百年风云,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生动写照。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也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目前,由于年代久远,传说的讲述者年逾古稀.为保护这一项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5)结合“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说说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何建议。

 

(1)变化: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英国获得在上海租地建房的权利,之后,上海出现了租界。 (2)类别:科学技术类。变化:翻译西方书籍数量增加。 (3)新发展;新厂数量增多;产品产量占全国份额较大,占近30%;企业发展速度罕见。(至少说出1点)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新式报刊:③⑦。生活习俗:②⑤⑥。(写出两个即可) (5)观点正确,表述清晰,能够提出具体、较有可行性的建议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英国获得在上海租地建房的权利,之后,上海出现了租界。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翻译馆翻译出版的西学书籍以科学技术类为主;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1900—1911年,中国翻译西方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翻译书籍总数的两倍”可知,1900-1911年,中国翻译西方书籍数量增加。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1913年,荣氏兄弟与人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1914年至1922年8年间,无锡茂新系统发展为4个分厂,上海福新系统发展为8个分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是罕见的,荣氏企业已稳操“面粉大王”的桂冠”可知,1914年至1922年,荣氏面粉厂新厂数量增多;产品产量占全国份额较大,占近30%;企业发展速度罕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依据所学可知,新式报刊有《申报》、《点石宅画报》,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生活习俗方面:剪发辫、易服饰、劝禁缠足、改礼仪、改称呼等,使国人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②⑤⑥。 (5)开放性题目,观点正确,表述清晰,能够提出具体、较有可行性的建议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64年首演的《东方红》,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历程创作的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第一场:东方的曙光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第二场:星火燎原

(2)上述材料阐述了毛泽东所开辟的革命新道路是什么?毛泽东曾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据此说明毛泽东所开辟的革命新道路有何特点。

第四场:抗日的烽火

第四场节目单

(3)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作出巨大贡献。试结合上面所给材料加以说明。

第五场:埋葬蒋家王朝

(4)上述材料反映了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的对比情况如何?上图展现了战略决战中解放区人民积极支援前线,结合所学,分析解放区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的原因及作用。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在民族危难之时,无数的仁人志士积极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材料一

事件

人物

主要贡献

事件

人物

主要贡献

李鸿章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企业

戊戌变法

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1895年发起“  ②  ”事件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辛亥革命

孙中山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百折不挠。他提出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③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倡导进行思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 ④ 》,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将材料一中①—④的内容填写完整。

(2)纵观中国近代风云变幻,概述以上人物为救亡图存所进行的探索呈现什么趋势。

材料二  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刊《时务报》,由梁启超主笔。他用常带感情的笔端,使该报成为宣传变法维新的重要宣传阵地。梁启超认为,救亡之道,惟有变法自强。所谓变法,其根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这一切要取得成功,就在于变官制。

严复于1897年在天津创办《国闻报》,成为维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体。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1895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书刊行,介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学说,激发国人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在思想界、教育界乃至更大的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他还先后译出《法意》《原富》《名学浅说》等多部西方社会科学名著,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传播西方近代学说的启蒙思想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3)依据材料二,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

①梁启超通过《时务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    )

②梁启超认为变法要取得成功在于变官制。(    )

③严复译著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    )

④梁启超和严复均主张变法图强。  (    )

⑤2018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  (    )

材料三  辛亥革命博物馆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陈列场景

(4)按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将上面三个场景正确排序。

场景__________→场景___________→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所学,在上面场景B和场景C中任选一个,依照示例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简要说明。

示例:场景:   A 

说明: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全国各省纷纷响应,支持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下面文艺作品与其作者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①《子夜》——茅盾

②《狂人日记》——冼星海

③《骆驼祥子》——鲁迅

④《愚公移山》——齐白石

A.     B.     C.     D.

 

查看答案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的三大战役,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被称为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是

①平津战役       

②渡江战役       

③辽沈战役        

④淮海战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1947年3月毛泽东断然决定撤出延安,他对部队指战员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毛泽东撤离延安的主要原因是

A. 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B.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 国民党发动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 国民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