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

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

A. 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    D. 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D 【解析】 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不代表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故A不符合题意;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题干材料的“则皆瞠目而不解”不符合,故B不符合题意;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违背了题干材料的含义,故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的“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大意是我们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怎么顾得上革命哪,这说明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故D符合题意;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这次革命,“它的最大影响当属推翻君主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治。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材料中的“这次革命”(  )

A.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 遭到了清政府的镇压,最终失败

C. 高举自强、求富的大旗    D.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查看答案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 “灭洋”与“扶清”    B. 反帝与反封建    C. 爱国与保守    D. 正义与非正义

 

查看答案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 训练新式陆海军

C. 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    D.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查看答案

2018年9月21日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以确凿证据证实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船是124年前沉没的经远舰,同时出水文物500余件。”这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造成致远舰和经远舰沉没的战役是

A. 丰岛海战

B. 平壤战役

C. 黄海海战

D. 威海卫战役

 

查看答案

清朝恭亲王奕䜣在《筹办夷务始末》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此,奕䜣认为实现“自强”的关键是(  )

A. 建立强大近代海军    B.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C. 进行制度变革尝试    D. 践行了“实业救国”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