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若要深入研究这...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若要深入研究这种思想,需要查阅

A. 《道德经》

B. 《论语》

C. 《韩非子》

D. 《墨子》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含义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这是孔子的“仁”的主张,B项符合题意;《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主张无为而治,A项不符合题意;《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主张以法治国,C项不符合题意;《墨子》是墨子的著作,主张“兼爱”“非攻”,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挛中震颤。终于,这个关系调解好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钱乘旦 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17世纪,一批英国人开始了在北美的移民生活。18世纪中期,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在北美开始形成。18世纪中后期,一个崭新的国度诞生。 

材料三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作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融合的手段”及“崭新制度”分别指什么?

(2)材料二图一画的是一位英国殖民者骑在一匹名为“美利坚”的烈马上。但是,烈马为什么要将骑在它身上的英国殖民者掀翻在地呢?图二反映的是北美人民签署某一文献的情景,该文献的名称是什么?它的签署有何标志性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法国进行暴力革命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和专制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材料二  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但丁。”

(1)与材料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与材料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对材料一中的事件产生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3)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材料一事件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上各民族和国家经历了从相互孤立、隔绝到彼此交流融合的过程。 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往很早就已发生。通过商人、使节、游历者、文人学者的来往,各地的文明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传播与交流……但和平交往并非是人类相处的惟一方式,在古代,战争和征服在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摘自华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的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改革日本的土地、赋税徭役制度,并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了战争,逼老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

材料三  当任何人……和封君发生附庸关系时,受封者必须跪在封君面前说:“大人,现在为某某采邑,我成为您的亲近附庸,拥护您,保卫您,反对一切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人类文明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

(2)你认为哪种文明交往方式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请简要说明理由

(3)材料二当中,日本学习他的第一位老师对日本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叫做什么?

(4)根据材料三判断材料中描述的是西欧的哪一制度?维系这一制度的纽带是什么?

 

查看答案

至今,《共产党宣言》已在世界范围内用110多种文字出版了1000多次,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

A. 空想社会主义出现

B. 列宁主义诞生

C. 毛泽东思想形成

D. 马克思主义诞生

 

查看答案

“旅行者号“机车试车成功,宣告了铁路时代的到来!该机车的发明者是(  )

A. 瓦特    B. 克伦威尔    C. 斯蒂芬森    D. 富尔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