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 )
A. 北京人的体态特征 B. 北京人进入新石器时代
C.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D. 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研究历史第一手史料是最可信的,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原始居民都是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史料,应该是
A. 神话传说
B. 历史记载
C. 学者推断
D. 考古发掘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世界经历了“开始走向整体”、“整体世界最终形成”和“地球村”三个发展阶段。
材料二 今年以来,在极为错综复杂的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竟对经济工作的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接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恩路扎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但是会议还认为明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确,发达国家貿易保护主义抬头,大国货币政策、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都存在不确定性。
﹣﹣习近平在中央经济会议的讲话
材料三 全球化的确也对有些行业和人群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但近平在中中央经济会议上的讲话能依靠推进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才能最终解决这些弊端。美国是继英国后,是我们不能因喳废食,只全球化和置易自由化最大的受益者,中国也是受益者之一。我们愿意和大家共同努力,维护贸易自由化,更加命理地推进全球化,我们也会注意一些人群发出的呼声,妥善 处理这些问题。总之,也是潮流向前的。
﹣﹣李克强答美国记者问
(1)依据所学知识,请你写出推动世界面貌呈现出“开始走向整体”、“整体世界最终形成”和“地球村”三个不同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2)依据材料二归纳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元旦,罗斯福总统、丘吉尔首相与苏联的马克西姆•李维诺夫和中国的宋子文签署了一份简短文件,第二天又有其他二十二国代表签署了这一文件。这份重要的文件要求签署国政府动用一切可用资源参与战争,不与敌国单独締结停战协定与和约。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3年,战争中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大反攻的日子终于来了。英美盟军的战车抢摊登陆,苏联军队的进攻所向披靡,龟缩在柏林避弹室里的希特勒已成瓮中之鳖。随着日本法西斯发出“本土作战”的狂吠,苏联对日宣战,美军重拳出击,中国抗日武装晨开了全国反击。正义,终于又一次战胜了邪恶!
(1)请你写出材料一中签署的“这份文件”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请你写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3)美英盟军枪摊、“苏联对日宣战”与材料一中签署的文件体现了什么作战思想?
(4)“正义,终于又一次战胜了邪恶”,二战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时间 | 史实 |
1933年3月9日 | 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布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 |
1933年3月20日 | 通过了罗斯福提出的节约法,编政府开支和退伍军人津贴5亿美元 |
1933年5月 | 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送达运往各州 |
1933年﹣1941年 | 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坝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先后吸引了400万工人工作。为广大的非熟练失业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 |
1937年5月24日 | 罗斯福向国会递交了受到广泛关注的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咨文 |
1933年﹣1941年 | 发表了炉边谈话,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国家民众讲述国家的政策方针,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起到了推动作用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2)据材料,概括罗斯福总统通过哪些方式应对危机的打击?
(3)上述材料和问题表明新政要改变美国在哪一领域出现的危机?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国情不同,工业化的路径也不同。美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就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工业化道路带有明显的美国特色。其经验主要有:以农促工。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由于耕地面积巨大而劳动力缺乏,1920年后拖拉机逐渐取代畜力,其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农业的较快发展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有益于其顺利遗行;大力吸钠国外的資金、技术和劳动力…”
﹣﹣晨松《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全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啜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
(2)据材料二,围绕建设重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布哈林和斯大林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与美国不同,苏联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据材料二,这一策略是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下实行的?苏联采用什么经济体制保障了这一策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