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国与国之间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彼此孤立,需要互相交往。让我们徜徉历史长...

国与国之间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彼此孤立,需要互相交往。让我们徜徉历史长河,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汲取历史的真谛,启迪人生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的唐朝——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1)根据材料概括唐文明的特点。用具体事例说明这一特点。(至少两例)

材料二  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2)材料二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他的壮举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之旅,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在16世纪初已经东来进行殖民活动,并侵占中国领土。此后,沙俄英美继来。对中国的野心日益扩大……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材料四中“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我国古代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开放;兼容并蓄;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 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3)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造成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4)启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要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等.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相互交流中前进的,若是脱离交流,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从中国由盛而衰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我国要坚持对外开放,倡导和平交流;作为青少年,培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树立和平交往的开放意识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开放的唐朝”“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由此得出唐朝文明的特点:开放、兼容并蓄;结合课本所学,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播了唐朝的文化;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历经艰险西行天竺。 (2)依据材料二“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有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范围广等特点;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依据材料三“……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结合所学可知是对闭关锁国的描述。结合课本所学,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世界上,造成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4)依据前面的材料唐朝和明朝实行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唐朝繁荣,明朝强大。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落后于世界被侵略。由此得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因此要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等;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相互交流中前进的,若是脱离交流,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从中国由盛而衰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我国要坚持对外开放,倡导和平交流;作为青少年,培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树立和平交往的开放意识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1)材料一中图1所反映的中央机构创立于哪个朝代?图2和图1相比,中央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国土)之广,咸不逮(及)元。

——《元史•地理志序》

(2)材料二说明元朝疆域的特点是什么?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朝代设立的什么机构?有何作用?

(4)依据材料概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分析这一趋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科技灿烂辉煌,引领世界。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格式为:“错误部分”改为“正确信息”。

(1)战国时期制成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唐朝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改正:

(2)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毕昇发明的雕版印刷术。

改正:

(3)元代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总结了木活字技术,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改正:

(4)明朝宋应星的《农政全书》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改正: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文艺昌盛,异彩纷呈,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完成列举。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其诗有“诗史”之称的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是________

(2)书法《九成宫醴泉铭碑》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它出自于唐代书法家________之手。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风豪放,报国情切,它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________

(4)关汉卿名列“元曲四大家”,其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

(5)“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出自于著名章回体小说《________》。

(6)清朝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后来在徽调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戏剧的优点,形成了我们的“国剧________

 

查看答案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由来已久,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基本定型于

A. 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

D. 宋元时期

 

查看答案

“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逐渐)广种(广泛种植)”,上述史料来自于

A. 《史记.食货志》

B. 《梦溪笔谈》

C. 《齐民要术》

D. 《农政全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