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盛世繁荣的经济”为主题,探究隋唐至明清的经济发展,请你参与合作。
(发达的农业)
(1)兴趣小组搜集到材料一中唐朝时发明和改进的农具图片,请你标明生产工具的名称。
材料一:
图1 图2
图1: 图2:
(2)“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明当时南方的江浙一带已经成为主要粮食产地。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两宋时期,南方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先进的手工业)
(3)我国是“瓷之国”,精美的瓷器层出不迭,各具特色,制瓷技术不断更新。
①两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是 (地名)。
②请你选出能够体现唐朝和明朝制瓷技术创新的瓷器各一例。
(繁荣的商业)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大河网《河南日报》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哪些特点?北宋大画家张择端在他的一幅美术作品中对东京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描绘,这幅著名的绘画作品是什么?
材料三
山西.乔家大院 安徽.西递宏村
(5)建筑是固化的历史,见证了岁月的繁华。上述两处建筑反映了明清时期哪两大著名商帮的兴盛?
(6)通过本次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古代经济的繁荣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国与国之间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彼此孤立,需要互相交往。让我们徜徉历史长河,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汲取历史的真谛,启迪人生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的唐朝——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1)根据材料概括唐文明的特点。用具体事例说明这一特点。(至少两例)
材料二 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2)材料二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他的壮举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之旅,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在16世纪初已经东来进行殖民活动,并侵占中国领土。此后,沙俄英美继来。对中国的野心日益扩大……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材料四中“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我国古代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1)材料一中图1所反映的中央机构创立于哪个朝代?图2和图1相比,中央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国土)之广,咸不逮(及)元。
——《元史•地理志序》
(2)材料二说明元朝疆域的特点是什么?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朝代设立的什么机构?有何作用?
(4)依据材料概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分析这一趋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灿烂辉煌,引领世界。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格式为:“错误部分”改为“正确信息”。
(1)战国时期制成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唐朝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改正:
(2)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毕昇发明的雕版印刷术。
改正:
(3)元代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总结了木活字技术,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改正:
(4)明朝宋应星的《农政全书》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改正:
我国古代文艺昌盛,异彩纷呈,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完成列举。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其诗有“诗史”之称的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是________。
(2)书法《九成宫醴泉铭碑》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它出自于唐代书法家________之手。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风豪放,报国情切,它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________。
(4)关汉卿名列“元曲四大家”,其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
(5)“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出自于著名章回体小说《________》。
(6)清朝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后来在徽调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戏剧的优点,形成了我们的“国剧________。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由来已久,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基本定型于
A. 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
D. 宋元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