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某班学生利用凤凰网上《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的专题报道进行了一个关于...

某班学生利用凤凰网上《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的专题报道进行了一个关于“世 界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    西方模式

材料一    17 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在下面两个世纪 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他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 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探究二    苏联模式

——《谁拯救了美国》

材料三    斯大林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体上包括这样几点:一是苏联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 义,二是经济行政计划化,三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摘自凤凰网《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

探究三 中国模式

材料四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 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改革。

——何正斌《300 年经济学与 30 年中国经济发展》

请问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英国“傲视全球”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他”是谁?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特征。如何评价这一模式?

(4)据材料四,改革开放后我国是怎样克服“借鉴苏联模式”所建立的经济体制弊端的?

(5)综合上述材料,我国应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1)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2)罗斯福,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任答一点),它使苏联跻 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高度集权模式阻碍了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误区。(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4)“面向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坚持对外开放。(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课本所学,17世纪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最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制度上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在经济上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2)依据材料二“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可知罗斯福新政。结合课本所学,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开创了国家干预指导经济的先例,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依据课本所学,1928——1937年斯大林先后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高度集权模式阻碍了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误区。 (4)依据材料二“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课本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克服了“苏联模式”计划经济的弊端,进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改革。 (5)依据前面的材料英国确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完成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领先于世界,由此得出: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重要科技;从材料三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国从国情出发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得出: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坚持对外开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是时代巨变的窗口。“千年中国看西安,百年中国看上海”。阅读下列 记载上海近现代历史的一些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课本(八上)

材料二 李鸿章 1872 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 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兼并……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三幅图片

(1)材料一中的条约名称是什么?该条约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轮船招商局创办于哪一历史事件中?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3)材料三中图 1 反映的历史事件性质如何?这一历史事件与图 2 的历史事件有何联系?

(4)材料三中图 3 开发开放的时间是哪一年?有何意义?

(5)通过探究上海在中国近现代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你有何感悟?

 

查看答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商朝的文化是一个灿烂的文明,是我国有文字可考信史的开始。

——百度百科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 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度百科

材料三    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即所谓进奏院状,作为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进奏院状主要涉及皇帝 的活动、诏旨和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至于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信息,则并不多见。

——中华传媒网

材料四“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 英国学者李约瑟

请回答:

(1)请举一例说明材料一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在争鸣的各学派中,哪一个学派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比较受统治者推崇?受推崇的理由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唐代以来报纸的产生与发展,与我国古代哪两大科技发明密切相关?

(4)据材料四,请用史实支持作者观点?

(5)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文化史。上述璀璨的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风貌?

 

查看答案

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我们要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扬州,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下列在“建设 新扬州”方面不属于交通方面成就的是(    )

A. 扬州火车站    B. 联合国人居奖    C. 润扬大桥    D. 扬州泰州机场

 

查看答案

“有一种精神叫不朽”,“孤军坚守扬州城”直至战死的一位英雄被后来的皇帝赐其谥号“忠正”,亲书 “褒慰忠魂”四字颂扬之,并命修墓建祠堂永为纪念,这位英雄是(    )

A. 岳飞    B. 文天祥    C. 史可法    D. 江上青

 

查看答案

古城扬州是一座运河相伴、因水而兴的城市。唐朝扬州考生李进准备走水路进京赶考,他会依次经过大运河的(    )

①江南河

②邗沟

③通济渠

④永济渠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