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

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下列最能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

A. 元谋人牙齿化石

B. 半坡聚落的遗址

C. 司母戊青铜方鼎

D. 司马迁的《史记》

 

B 【解析】 依据题干“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结合课本所学,四五千年,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炎帝、黄帝等部落是黄河流域的重大部落。其实距今约6000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发现了半坡聚落的遗址。他们已有了原始农耕,开始饲养猪狗等动物,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子。这些证明黄河流域的部落的存在。B项符合题意;元谋人牙齿化石发现在长江流域,是我国境内目前最早的古人类。A项不合题意;司母戊青铜方鼎反映了商周青铜器文明,C项不合题意;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但具有文学色彩,不是真实性的史实。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

A. 种植作物

B. 磨制石器

C. 饲养家畜

D. 打猎捕鱼

 

查看答案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 ①③④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又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会战持续三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部署约100万人参加武汉保卫战,彻底破灭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

材料二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组织各方力量,采取各种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材料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主要场及时间表

材料四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老是失败,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次,抗日战争可是取得了完全胜利。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币值计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多亿美元……

(1)材料一中“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阅读材料一、二,归纳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在对日作战的区域及方式上有何不同?

(3)通过材料三概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

(4)依据材料四,归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

材料二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三  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四  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在长征中中共召开的一次重大会议是什么?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3)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引用原文回答)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的观点。

 

查看答案

探寻复兴之路,铸造新的辉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三:“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材料五:

陈独秀

190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1907年赴法国考察研究

蔡元培

1902年赴日本考察,1907年赴德国访问,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

胡适

1910年赴美国留学

李大钊

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中的“我”是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的主张。

(4)材料四中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

(5)根据材料五中人物的经历,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们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是什么?

(6)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