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成皋之战、昆阳...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成皋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在上述“有名的大战”中,“弱者”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是什么?在材料一图所示“大战”中,强者是指哪一方?弱者是怎样战胜强者的?

材料三   公元前202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军,……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

材料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材料三叙述的是哪两次战役?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第二次战役之后形成了什么历史局面?

(3)材料四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当时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是什么?实现了吗?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1)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曹操。孙刘组成联军(或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共同抗击,采用巧妙的战术,取得胜利(或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统一南北;没有。不能骄傲轻敌,做事要讲究战略战术;战前要针对作战地点的气候、地形特点等进行适应性训练等。(关于启示学生只要谈出一点感受,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中图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有名的大战”是赤壁之战, “弱者”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是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强者指的是曹操,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2)依据材料三“公元前202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军,……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叙述的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依据材料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统一南北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但是没有实现,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不同的结局,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轻敌,做事要讲究战略战术;战前要针对作战地点的气候、地形特点等进行适应性训练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开拓进取。据此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   (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1)材料一中提到了商鞅变法的哪两项改革措施?毛泽东对于商鞅变法持怎样的态度? “商鞅之法,良法也”,请简要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材料反映了他改革的哪些措施?你认为这一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你认为商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你认为材料中两位改革者有何共同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查看答案

《齐民要术·种谷》写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材料折射出贾思勰这一观点的核心是

A. 农业生产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B. 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C. 农业生产要多种经营和商业生产

D. 农、林、牧、副、渔等方面协调发展

 

查看答案

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

A. 江南开发

B. 民族交融

C. 政权并立

D. 经济重心南移

 

查看答案

“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下图是小华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  )

A. 江南的开发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 民族关系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