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讯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其中“民国六年”指的是
A. 1915年
B. 1916年
C. 1917年
D. 1918年
“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下列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事件,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八国联军侵华
③洋务运动开始
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①②
C. ③④①②
D. ②①③④
“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口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有人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概括为“悲凉三部曲”,这“三部曲”指的是
①鸦片战争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永乐六年到宣德五年,郑和又先后六次率领船队远航,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用中国的瓷器、丝绸等物与各国进行交易,购买各国特产。郑和出访后,各国纷纷向中国派遣使臣和商队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三:在福建有首歌谣流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灭胡尘。斩子励众并为国,千秋共仰思儿亭。讲的是当年戚帅率军抗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儿子作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赶到,军令如山,亲儿子被他处以军法。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能带去大量中国特产?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依据所学,请你说说郑和“大规模的航海”最远到达了哪里?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