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直接导致该局面的出现?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魏书》

(2)材料四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当时把都城从哪里迁到哪里?迁都后,孝文帝又进一步推行了哪些汉化措施?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这两个事例对我国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1)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严刑厉法、公平无私、赏罚分明。受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去政治支柱。 (2)平城地区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统治。平城到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过程是曲折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惟改革创新者胜等。(任答两点或其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结合材料一,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施了措施,直接导致材料一中提到的85%多的“战役胜率”的因素是商鞅变法在军事上的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从而使军队战斗力大增;结合材料二可知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严刑厉法、公平无私、赏罚分明;结合材料三“宗室贵戚多怨”“秦孝公卒,太子立”,可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有: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去政治支柱。 (2)结合材料四“文轨未一”“非可文治”“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平城地区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统治。”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后实行汉化政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结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联系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过程是曲折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惟改革创新者胜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齐民要术·种谷》写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材料折射出贾思勰这一观点的核心是

A. 农业生产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B. 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C. 农业生产要多种经营和商业生产

D. 农、林、牧、副、渔等方面协调发展

 

查看答案

“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下图是小华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民族关系的发展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查看答案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热播的时候,爷爷给小林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小林认为不对,最终使国家统一的是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是

A. 司马昭

B. 司马睿

C. 司马炎

D. 司马迁

 

查看答案

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

A. 208年,赤壁之战

B. 220年,曹丕称帝

C. 221年,刘备称帝

D. 222年,孙权称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