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一条在新的世界中体面地生存下去的道路,是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在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王朝衰退加剧的局势下,实现民族救亡。为此,两大政治运动推展开来,代表着解决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途径。
——摘自徐中的《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什么?写出材料中“两大政治运动”的名称。
(2)材料二中“变法维新”开始的标志是什么?“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指的是什么事件?
(3)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呈现出了怎样的变化?
19世纪中期,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也开始进行亡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材料三:“他们决定以夷器和夷法来对付夷人。换句话说,他们觉得中国应该接受西洋文化之军事部分。他们于是买外国军器,请外国教官。他们说,这是中国的自强之道。
——蒋廷《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哪些史实?
(2)材料二中的文字出自哪部文献?
(3)材料三中他们指的是什么人(答出阶级和派别)?从企业和军队创建方面分别列举“接受西洋文化之军事部分”一例。
(4)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所采取的“自强之道”的历史地位?
探寻历史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以下为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B.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A. 人心的向背
B. 军队的士气
C. 决策者的作用
D. 外部势力的介入
1949年4月,毛泽东、朱德下达进军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此时人民解放军开始( )
A. 挺进大别山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