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这一规划取得了哪些成果?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1)“最高利益”: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产建成投产(鞍钢)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一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青藏、川藏、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东北工业基地建成;形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建立新的工业基地。 (2)存在的主要问题: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党的工作重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可知最高利益是工业化。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取得的成果有: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产建成投产(鞍钢)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一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青藏、川藏、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东北工业基地建成;形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建立新的工业基地。 (2)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据材料二、材料三可以看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清朝军官们很欣赏西洋步兵阵列,“但认为他们的士兵未必会这种阵势”其原因主要源自被总结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中心主义,用戈登的话来说,就是“承认我们(西方)的炮兵是优越的,但却认为他们《中国)的步兵要先进得多——大炮差距来自于“物”,步兵差距则来自于“人”,“天朝子民”怎能认为自己不如洋人?

材料二:几乎是在中国开展“洋务运动”的同时,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当李鸿章得如日本名门子弟甘愿去西方工厂当学徒,以获得“制器之器”时,颇为感动,他建议朝廷在科举制度中对精通技术的应试者另设新科,以培养实用之才。遗憾的是,尽管李鸿章身为晚清第一重臣,但这一涉及体制问题的改革建议却从未被最高统治者认真考虑过。

材料三: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体制问题”通过什么事件开始出现改变?该事件在实用之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

(3)分析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有何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在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奴隶的过程中形成了“三角贸易”。对“三角贸易”表述正确的是

①“三角贸易”的路线是:欧洲﹣﹣美洲﹣﹣非洲﹣﹣欧洲

②“三角贸易”的罪恶还在于把黑人当商品

③“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动力

④“三角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原棉是英国棉纺织业的主要原料。1760年,英国进口了11.4万吨的原棉,至1787年,增至100万吨。从1840年开始,英国每天进口原棉数量达到166万吨。英国原棉进口量持续、飞速增长的原因是

A.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

C. 手工工场逐渐兴盛

D. 电力代替蒸汽动力

 

查看答案

有学者在评价世界近代某国革命时指出,美国独立战争尽管在其之前发生,但此后美国建国的历程深深地受到该国革命原则的影响。据此判断该国是

A. 英国

B. 法国

C. 俄国

D. 德国

 

查看答案

有人将这次会议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历经种种探索与曲折之后,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五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