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下面图1和图2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

下面图1和图2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C. 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D. 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

 

A 【解析】 试题图1反映的是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是斯大林模式下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图2是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反映的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二者的共同之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工业化建设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斯大林执政前,苏联没有实现工业化,而美国在罗斯福新政已经完成工业化;罗斯福新政是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实行的,苏联当时没有受危机冲击。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经济。故BCD解读错误,所以此题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班级举行辩论会,辩论双方主要观点概括如下。请判断此次辩论的主题是评价(  )

A.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查看答案

(下图)《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之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最震撼世界的是( )

A.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

C.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D.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查看答案

十月革命前夕,俄国同时并存的两个政权是(   )。

①沙皇政府  

②临时政府  

③苏维埃政权  

④苏联政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经济全球化既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又缠绕着荆棘和刺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材料三  英国既是工业革命的始作俑者,也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早在19世纪前半期,英国就奉行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而且在19世纪的英国政坛上,大部分政治家都认为自由贸易是国家的命脉。

——《早期经济全球化》

材料四  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其主导下的“全球经济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

——《全球时代的美国》

材料五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的支持者认为,这种新的经济形式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的唯一道路。对它的批评者来说,全球经济是难以驾驭的力量,这种力量使非常少的人获益而使许多人贫穷。

——《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手段。其实现这一手段的政治、经济的前提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美国建立的“全球经济体系”有什么特点?二战后,美国的什么措施有利于这一体系的建立?

(5)你同意材料五的哪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原因,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情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著述中,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鲜明的反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府败落的描绘,称之为“末世”;而龚自珍在他的文章中则叫作“衰世”,他对清朝封建专制制度下出现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表示不满:“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万英镑左右。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是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所处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并从政治制度层面概括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归纳英国商品滞销的根本原因,并指出为解决此问题英国的对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