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材料一
材料二
项目 | 1957年 | 1960年 | 下降(%) |
粮食(亿公斤) | 1950.5 | 1435 | 26.4 |
棉花(万担) | 3280 | 2126 | 35.2 |
油料(万担) | 7542 | 3405 | 54.9 |
生猪存栏数(万头) | 14590 | 8227 | 43.6 |
材料三
材料四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信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凰阳。”(“文革”时)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1)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次运动内容是什么?
(2)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可吸收那些教训?
(3)材料三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4)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1988年进入改革宏伟蓝图的海南岛属于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内地
1982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次会议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四大
新中国成立后对土地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这四次调整按时间顺序是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生产合作社
③土地改革
④人民公社化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④①
D. ③④②①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自从分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这两段《凤阳花鼓》词中安徽凤阳农民生活的变化与下列哪一政策息息相关?
A. “大跃进”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们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 作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B. 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 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D. 平反冤假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