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如图所示的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 商朝灿烂的文明 B.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C....

如图所示的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 商朝灿烂的文明

B.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C. 中国古代书写载体的变化

D. 中西方文明的交流

 

C 【解析】 依据图片:甲骨文、毛公鼎和蔡伦,结合课本所学,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古人铸刻在钟、鼎之上的文字,称为鼎文、铭文;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三幅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书写载体的变化。C项符合题意;图一、图二反映了商朝灿烂的文明,A项不合题意;图二反映了青铜器的高超技艺,B项不合题意;三幅图片没有涉及到西方的文明,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1)材料一中“那个悲惨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什么标志意义?

材料二:如图:

(2)与材料二中图一、图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任选其中一个事件谈谈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在国内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无不开诚接纳,成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共产党人既摒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唯望其真诚一致,实践其宣言所举之诸点;更望其在御侮救亡统一军事指挥之下,人人贡献能力于国家,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

——引自1937年9月《蒋介石对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谈话》

(3)材料三谈话发表的标志性意义是什么?

材料四:194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他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4)依据材料四谈谈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1)材料一反映了五四运动怎样的性质?并说明理由。

材料二: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回忆录》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这是一次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期无人)开始,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

——费正清

(3)材料三中的“会议”指的是什么?会上确立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材料四: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4)请你写出材料四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在当时有什么共同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在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王朝衰選加剧的局势下,实现民族教亡。为此,两大政治运动推展开来,代表着解决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途径。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什么?材料一中的“(两种)不同途径”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材料二中“2132年”前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利用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是一条分界线”的理由?

材料三:“我翻开历史查…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千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材料四:只有这两位先生(民主与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材料五:“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所谓“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

(3)材料三、四、五分别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化的最初的一步,荚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2)结合所学指出清廷咸同年间(1851-1875年)多“病”缠身的内、外主要原因是什么?清廷“服若干剂”“洋务清火汤”“未见转机”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了十五万匹。

(3)依据材料三说出洋务运动的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下列因西安事变促成的“变化”是(    )

A.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由抗日反蒋变为一致抗日

C. 张学良、杨虎城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

D. 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