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对抗、结盟是传统国际关系的主要呈现形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代...

对抗、结盟是传统国际关系的主要呈现形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代表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冲突对抗)

材料一   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最后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参加这场大战的兵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双方军队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摘自北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缔约结盟)

材料三

(合作共赢)

材料四“冷战”结来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金智《“冷战”史》

材料五    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

﹣﹣摘自新华网

(1)材料一反映了这场“战争”带来的哪些影响?这场“战争”结束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2)材料二反映了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冷战”期间,美国为实现其政治利益经济化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对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的“世界新秩序”和材料五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实质区别?你认为目前应该如何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

 

(1)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变化:从结盟(友好合作)到对抗;原因: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相悖;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3)使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长期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欧盟:经济上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格局上出现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政治上促进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4)“世界新秩序”:是霸权主义的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求和平、谋发展的时代潮流,有利于加强各国合作。尽力以和平手段,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合作共赢等。 【解析】 (1)依据题干信息“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最后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参加这场大战的兵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双方军队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的影响是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新秩序。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只是缓和了列强间相互争夺的尖锐矛盾,是一个各大国暂时相互妥协的体系,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2)依据材料“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美苏两国关系从结盟(友好合作)到对抗;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相悖。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美国为实现上述战略意图采取的措施是政治上: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军事集团建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事集团建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欧盟属于区域性经济组织。它的出现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表现在,经济上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格局上出现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政治上促进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4)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四中的“世界新秩序”是霸权主义的表现。材料五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求和平、谋发展的时代潮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各国合作是新形势下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国尽力以和平手段,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合作共赢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邓小平出访新加坡)邓小平十分赞赏新加坡引进外资的成功经验,他了解到外商在新加坡设厂使新加坡得到三大好处:一是外资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二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三是带动了相关的服务行业,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邓小平决心把新加坡这个“经”取走。

﹣﹣《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

(1)邓小平要取的“经”是什么?“取经”回来后他实行了什么措施?这项措施是在哪次会议上决定的?

材料二:(建设深圳特区)修建一个码头需要搬运几十万方土石,可长期以来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大锅饭体制扼杀了司机的积极性,他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躲在车下休息,车队的车长一天也之最多运四十车,工程进展缓慢。

﹣﹣《袁庚传》

(2)材料二反映的分配制度的弊端是什么?

材料三:1986年1月6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照片再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该年度首期的封面上,成为《时代》周刊评出的1985年“年度风云人物”,最先被提出来的人物有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南非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黑人主教图图……但在《时代》周刊高级编样会议的讨论中这些人物都没有得到普遍支持。这时,邓小平的名字被提了出来。正巧,《时代》周刊首席驻外记者邓肯刚从北京回来,编辑会议于是请他发表意见。邓肯谈了四个方面的看法,大力举荐邓小平……

(3)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两方面的例子说明邓小平能够当选1985年“年度风云人物”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佑亨写给清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劝降信: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是简单。阁下那么聪慧,怎会不知。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你们选拔官吏要通过考试,考试必考文艺,文章写得好的就会升官,文艺优劣是你们升迁的依据,可是你们从来不看实际效果。现在还在孤傲自大,怎么可以立足于当今世界呢?……今天你们国家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当务之急,只有改革旧制,谋行新政,国家才可相安,否则必然败亡呀!这次战争的胜败早就决定于两国的立国精神之中了……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1)这封信涉及到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2)日本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公元前18世纪,古印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     (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

周灭商以后,封黄帝后代于蓟,蓟城在今北京西城区广安门一带;封周王室贵族于燕,燕都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     (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