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在它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

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在它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

A. 对侵略者的厌恶    B. 中西交融的情形    C. 全盘西化的态度    D. 天朝上国的心理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时值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向西方学习;有关圣诞节的报道,是圣诞节在中国近代的节日化,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所以“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中西交融的情形,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材料内容。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 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    )

A. 割地    B. 赔款    C. 办工厂    D. 赎辽费

 

查看答案

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这一情形开始于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查看答案

刘新成、刘北城主编中说“1840-1842年,天朝大国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海军舰队接连挫败。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最终在战场上见了分晓。”材料描述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查看答案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0年,商鞅……将原散的小乡、邑等自然聚落编制在一起,设立县,由国君派出官吏进行管理,职位不世袭。这种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手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是秦国国力日强,最终打败群雄,建立中华一统帝国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为适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迁都洛阳后,北魏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材料三:1895年发生的两个历史事件(如图1、图2)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的两组数据(图3、图4)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商鞅确立县制,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北魏的改革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3)材料三中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关系?图2所示事件揭开了哪一运动的序幕?

(4)结合材料四中两幅图表中的数据,说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认识。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探索,并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危亡屈辱沧桑)

材料一:如图一、图二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见证或刻画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图一中的“废墟”是哪次侵华战争造成的?图二反映了日军哪一暴行?

(民族觉醒举步维艰)

材料二:如图三、图四

(2)材料二中,图三两位人物领导的哪一场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序幕?图四人物一生致力于民主革命,他追求民主政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民族复兴独立自主)

材料三: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

(3)材料三中,建国初期,毛泽东把“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运动是什么?

(民族强盛壮丽篇章)

材料四: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4)材料四中,“根本转型”的内涵指的是什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掩卷长思传承精神)

(5)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汇聚成伟大的民族精神。今天,我国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中汲取和弘扬哪些精神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