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隧道,一位中国商人来到古希腊雅典,这里正在召开公民大会,人们纷纷涌向会场。当中国商人想进场时却被拒之门外,你认为被拒之门外主要是因为这位中国商人是
A. 商人
B. 年幼妇女
C. 外邦人
D. 成年男性公民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阿拉伯文化等素材,请你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A. 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B.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D. 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古代印度社会里,商人的女儿不能嫁给官吏的儿子,这是因为
A. 商人的财产相对多于官吏
B. 官吏的财产多于商人
C. 商人与官吏世代结下仇怨
D. 种姓制度的严格限制
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今年年会主题为“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这一主题契合了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等重要主张。请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着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
﹣﹣《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1)材料一中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一观点的含义。
材料二: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束20世纪初,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以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1975年,日本千叶市川崎炼铁厂将严重污染的铁矿石厂转至菲律宾,这个事件在当时的日本被认为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不致危害本国公民,又有充分理由向世人宣称,这是为发晨中国家提供了赚取外汇和工人就业的机会。
﹣﹣《污染转移与生态殖民》
(3)根据材料三所盲,你是否认为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为什么?
材料四: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注:中世纪指封建社会)。在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中国瞢两次与世界接轨,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屈辱和苦难,一次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是如何开始与世界接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又是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
材料五: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盏,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5)根据材料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为瓦特和他发明的机器。
材料二:到1825年英国的生铁已经超过法俄美德四国的产量总和,到1840年英国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三: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革命”。
(1)材料一中出现的机器是什么?它把人们带进什么时代?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的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
列强的侵略让中国冲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始探索新知,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
﹣﹣摘自黄仁字《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今变行新法……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摘自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评价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简述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主要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等人为实现“中国之治强”而掀起的运动名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时期,陈独秀等人宣传这两样东西主要是凭借哪一杂志?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其共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