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1)依据材料一,指出“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原因。“工业中的革命”最先在哪个国家发生?“蒸汽和机器”首先在哪一行业获得应用?

材料二: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列强工业产量对比变化表。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2

1

 

 

——华师大版《世界历史》九上

(2)从材料二中指出“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最快的是哪个国家?促进该国工业增长快速的政治和经济事件分别是什么?20世纪初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欧洲国家工业产量的位次发生什么变化?

材料三:欧盟把创办“知识化欧洲”列为自己的目标。一大批电脑教字化电冰,洗衣机等家电畅销不衰,独领风骚50年,…使帝国主义原有的“地舰政策”瓦解,而转向对“科技的追求”,一些地区强国走向了利用最现代国际战略和科技成果挤进世界大国的行列,而这种道路是对世界秩序的巨大冲击。

——《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3)材料三中“欧盟”建立于何时?“知识化欧洲”、“电脑数字化”是要融入什么成果?据材料归纳“帝国主义”追求目标的变化,“这种道路”指的是什么?

(4)综上所述,概括推动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的动力。

 

(1)市场在扩大;英国;棉纺织业。 (2)美国;美国南北战争、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德国超过英国和法国。 (3)1993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由炮舰政策转向对科技的追求,利用最现代国际战略和科技成果挤进世界大国的行列。 (4)国家统一稳定、科技发展、国际合作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可知“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原因是市场在扩大。结合课本所学,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1765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进而带动冶金、采矿等生产部门一系列变革,引发了生产领域的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开始的国家是英国,行业是棉纺织业。 (2)依据材料二“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列强工业产量对比变化表,美国在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是8.1”对比其他国家可以得出,“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最快的是美国;结合课本所学,1861年到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是促进美国工业增长快速的政治因素;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出美国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二工业革命是美国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因素;由表格“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英国第3;法国第4;德国第2”可知,20世纪初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的是德国;由表格“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列强工业产量对比变化表”中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英国增长1.3,法国增长1.9,德国增长4.6,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产量超过了英国和法国。 (3)依据课本所学,1993年大部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欧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知识化欧洲”、“电脑数字化”是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利用。结合课本所学,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由材料“帝国主义原有的地舰政策瓦解,而转向对科技的追求”,可知,帝国主义追求目标变化是由炮舰政策转向对科技的追求;由“一些地区强国走向了利用最现代国际战略和科技成果挤进世界大国的行列,而这种道路是对世界秩序的巨大冲击”可知,“这种道路”指的是利用最现代国际战略和科技成果挤进世界大国的行列。 (4)依据以上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经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德等经济的发展,“帝国主义原有的地舰政策瓦解,而转向对科技的追求”,由此得出科技发展是推动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的动力;结合课本所学,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分裂,实现了国家统一,稳定了局势,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合作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中的石柱记载了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一部法典。它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把奴隶看做主人的工具和财产,不属于人的范围,因而不予保护。如: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拐带、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处以死刑等。

——摘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部法典的名称。哪位国王制定的?这部法律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2)读材料二指出,“我们”指的是哪个城市国家(即城邦)?这里决定国家一切大事的是哪一权力机关?它为后世留下的宝贵政治遗产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查看答案

请对比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海军总司今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

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是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之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摘编自唐德对《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团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这封信写于哪次战争期间?这次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从材料看,伊东佑亭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何在?

(2)材料二中图一记录的情景与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哪一事件有关?图二是哪一战役的形势示意图?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军民在抗战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

 

 

查看答案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一书中提到1848年2月发表的某一文献,“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救世福音,对另外一些人,它则是一个魔鬼学说”。该文献是(  )

A. 《神曲》 B. 《哈姆雷特》

C. 《战争与和平》 D. 《共产党宣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