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明...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

——任晔《明代科考中的南北分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朝改革科举考试的措施,并简析该措施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清代来华的西方人对科举制大为赞叹。1755年,英国《绅士杂志》在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中提道:“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他们的功名头衔均非世袭……每年一度在中国的都城开科取士。”同一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1792~1841年)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对科举制度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为什么在西方备受推崇,而龚自珍抨击科举导致了“万马齐喑”的现实局面?

材料三  雍正年间,朝廷设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教材

(3)从材料三看,军机处的设置,反映出清朝君主制政治制度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什么现象?

材料四  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4)你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中国选择了陆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选择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1)措施:南北分榜取士。积极影响:保证科举取士的区域公平性(平衡南北政治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西方:科举制有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体现了公正平等的原则,有利于打击贵族特权。龚自珍:科举制走向僵化。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采用八股文的形式,难以选拔有真才实学、有创造力的人才。科举制成为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阻碍了社会进步。 (3)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文字狱。 (4)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信息“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分析可知,明朝改革科举考试的措施是南北分榜取士。该措施保证科举取士的区域公平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在西方备受推崇,是因为科举制有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体现了公正平等的原则,有利于打击贵族特权。而龚自珍抨击科举制度是因为科举制走向僵化。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采用八股文的形式,难以选拔有真才实学、有创造力的人才。科举制成为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阻碍了社会进步。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设立了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强化了君主专制,反映出清朝君主制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文字狱。清朝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雍、乾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文字狱有利于统治者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但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清朝的文字狱达到顶峰。 (4)依据材料四信息“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分析可知,“中国选择了陆地”是指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选择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先进,思想活跃,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科技领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是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1)概括材料一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有的历史条件。列举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材料二  破布制成的优质纸从约公元100年起就有了,并很快取代了书写用的笨重的木片和竹条。但是由于纸不象木片那样经久耐用,而且它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很久就有了,所以不能不有悖常理地认为,某些书的散失应归咎于纸。但是造纸术这一伟大发明对人类历史来说具有无可估价的重要性。

——《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破布制成的优质纸”的办法是由谁最早发现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列举此种纸的优缺点各一项。

材料三  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学用书》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四  公元1001一1500年世界科技发明数量概况

——数据来源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中国的两项发明,并分别简述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

 

 

查看答案

1925年3月12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逝世。孙中山在临终前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里的“尚未成功”指的是

A. 没有终结中国的君主专制

B.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没有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D.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查看答案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查看答案

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A.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C.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D. 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查看答案

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面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竞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洋务运动的失败    B. 民族矛盾的尖锐

C. 顽固势力的反扑    D. 民众的盲目排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