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一辈辈仁人志士,为...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一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但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不自觉走向自已预期目的反面。

——摘选自《洋务运动史》

(1)材料一中洋务官僚们的预期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运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买。更为严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抬,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新政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2)依据材料二,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习近平用“三个伟大”评价孙中山: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

(3)请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出孙中山先生获得高度评价的理由。

材料四  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对照西方国家的历史,认真研究,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因此,救亡之道要首先打倒中国的封建文化而代之以西方的文明。

(4)材料四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指出陈独秀认为怎样才能救中国?

 

(1)维护封建统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缺乏政治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改革设计不周全;遭到顽固派及各阶层人士的反对等。 (3)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等, (4)新文化运动;打倒中国的封建文化而代之以西方的文明。 【解析】 (1)由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但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不自觉走向自已预期目的反面”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这场运动客观上起到的作用体现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远离当时的政治现实;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改革没有周全的设计,遭到顽固派及各阶层人士的反对等。 (3)依据材料三信息“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及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可知,孙中山先生获得高度评价的理由是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等。 (4)依据材料四信息“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对照西方国家的历史,认真研究,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因此,救亡之道要首先打倒中国的封建文化而代之以西方的文明”分析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新文化运动。据材料分析概括可知,陈独秀认为救中国必须打倒中国的封建文化而代之以西方的文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

——任晔《明代科考中的南北分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朝改革科举考试的措施,并简析该措施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清代来华的西方人对科举制大为赞叹。1755年,英国《绅士杂志》在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中提道:“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他们的功名头衔均非世袭……每年一度在中国的都城开科取士。”同一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1792~1841年)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对科举制度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为什么在西方备受推崇,而龚自珍抨击科举导致了“万马齐喑”的现实局面?

材料三  雍正年间,朝廷设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教材

(3)从材料三看,军机处的设置,反映出清朝君主制政治制度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什么现象?

材料四  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4)你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中国选择了陆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选择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先进,思想活跃,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科技领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是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1)概括材料一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有的历史条件。列举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材料二  破布制成的优质纸从约公元100年起就有了,并很快取代了书写用的笨重的木片和竹条。但是由于纸不象木片那样经久耐用,而且它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很久就有了,所以不能不有悖常理地认为,某些书的散失应归咎于纸。但是造纸术这一伟大发明对人类历史来说具有无可估价的重要性。

——《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破布制成的优质纸”的办法是由谁最早发现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列举此种纸的优缺点各一项。

材料三  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学用书》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四  公元1001一1500年世界科技发明数量概况

——数据来源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中国的两项发明,并分别简述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

 

 

查看答案

1925年3月12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逝世。孙中山在临终前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里的“尚未成功”指的是

A. 没有终结中国的君主专制

B.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没有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D.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查看答案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查看答案

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A.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C.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D. 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