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文化自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更好地弘扬和传...

文化自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某学校某班级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方案,请你一起参与。

(文字的魅力)

材料一  :

(1)材料一图一中的文字被称为什么?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统一文字的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他(“书圣”)学习各家书法之长,为节省时间,身边的池水成了他顺手笔的地方,日久天长,一池清水被染得墨黑。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其代表作品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总结他成功的原因。

(思想的光辉)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3)材料三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科技的辉煌)

材料四  :

(4)请分别写出材料四中图三、图四人物的一项科技成就。图五人物在圆周率上有什么特殊贡献?

 

(1)甲骨文;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2)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有坚强的毅力、珍惜时间、勤学苦练等。 (3)百家争鸣;法家。 (4)蔡伦:改进造纸术;华佗:创制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成医学体操“五禽戏”。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图一中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由图二及所学可知,这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文字的内容。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发展。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王羲之,其代表作品是《兰亭序》;王羲之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较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根据材料二,总结他成功的原因为坚强的毅力、珍惜时间、勤学苦练等。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法家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 (4)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蔡伦。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原料造纸,扩大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图四华佗。东汉末年,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创制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成医学体操“五禽戏”,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称为外科鼻祖。图五祖冲之。祖冲之:南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代表作品《缀术》。最突出的成就是利用前人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一千年。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历经磨难十余年后终于到达西域,大月氏不愿夹击匈奴。张骞回来后,向汉武帝洋细汇报了西域各国的政治、军事、地理、物产和风俗等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乌孙国夹击匈奴,乌孙国没有答应,但派了几十名使者陪同张骞归来,自此西域各国同西汉相继建立了良好关系,后来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城都护,进一步促进了这条道路上的交通和贸易发展,东汉的班超曾任西域地区长官(西域都护)30年,为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作出了贡献。

材料二  :

材料三  :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中西交流

 

从中国传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丝绸、丝织品、造纸、开渠等技术

中亚的葡萄等植物、印度的佛教

 

 

材料四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概括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材料二图中A、B两处当时分别是什么地方?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丝绸之路开辟的重大影响。请说出中国当时还会有哪些技术传入西方?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丝路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查看答案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句话:“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意思是在太潮湿的地方耕作,肯定会劳而无功。这段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  )

A. 因地种植 B. 适时耕作 C. 注重兴修水利 D. 讲究耕作方法

 

查看答案

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

A. 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 B. 重农抑商,推行县制

C.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D.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查看答案

“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A. 手工业发展情况    B. 商业发展情况

C. 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 农业发展情况

 

查看答案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