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便利了南北的交通。假如你是当时苏州的一名行商,你要去洛阳谈一笔...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便利了南北的交通。假如你是当时苏州的一名行商,你要去洛阳谈一笔生意,你选择的水路出行路线应不包括哪一段航道?

A. 江南河

B. 邗沟

C. 永济渠

D. 通济渠

 

C 【解析】 依据题干“苏州的一名行商要去洛阳”,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成四段,永济渠北起涿郡(今天北京)南到洛阳,从南方苏州出发行商去洛阳,不能经过永济渠,C项符合题意;江南河北起江苏镇江、扬州,南至浙江杭州,沟通了钱塘江和长江;邗沟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南到江都(今苏州扬州),连通了长江和淮河;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从苏州出发到洛阳,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繁荣而短暂 B. 实现了南北统一 C. 统治者暴政而亡 D. 大运河开通

 

查看答案

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的时间和关键人物是(  )

A. 581年隋文帝 B. 589年隋文帝 C. 605年隋炀帝 D. 618年隋炀帝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战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1)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结果?该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什么?

材料二  :毛泽东在《七侓.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礡走泥丸。”

(2)导致诗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中召开的一次转折性会议是什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你认为今天应该发扬哪些长征精神?

材料三  :毛泽东在《七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3)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直对外……不图讨伐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萁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遽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耶?

——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强邻压境”是指哪一国家?

材料二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2005年4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涛辞》中说:“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下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请回答:

(3)连战先生访问第一站是南京,拜谒了中山陵。中山陵是为了纪念谁而修建的?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的是什么事件?国共双方领导人分别是谁?在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第二次合作的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学习了“近代化的进步”这一内容后,小明同学用下表将所学知识进行了归纳:

 

历史事件

时间

领导者

(代表人物)

纲领(或口号)

主要影响

A

19世纪6090年代

李鸿章张之洞等

“自强”

“求富”

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

1898年

C

变法图强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辛亥革命

1911年

D

E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G

1915年

 

陈独秀、李大钊

F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请按表中的字母顺序填入相应的内容。

(2)结合上述问题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3)从以上材料和问题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