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引自《魏书》

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结合材料二回答你认为“魏主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3)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除此外,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制度?

(4)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1)北魏孝文帝 洛阳 (2)结合材料“从政治上摆脱保守势力对改革的阻力;经济上摆脱鲜卑族游牧的生产方式,适应中原封建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地理上加强对黄河流域等北魏新统一地区的管理”。完全照抄材料者不得分 (3)鲜卑语 汉语 围绕“穿汉服、与汉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仪制度、推崇孔子”等关键词三项者即可。 (4)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强了北魏的统治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可知,材料一中的魏主是孝文帝。结合课本所学,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都中原。 (2)依据材料二“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平城偏北地寒,……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可以看出,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便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依据课本所学,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国家,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学说汉语,因此材料三“北语”指的是鲜卑语,“正音”指的是汉语。结合课本所学,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要求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除此之外,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依据课本所学,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学汉话等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强了北魏的统治;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西汉王朝在其统治时期达到鼎盛。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的什么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听取了谁的主张?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汉武帝为了达到“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效果,听取了谁的主张?采取了什么措施?

(3)汉武帝时期,政府曾一度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此他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下列人物中,被称为“书圣”的是(   )

A. 王导 B. 王献之 C. 王羲之 D. 顾恺之

 

查看答案

祖冲之有多方面的科技才能,为了纪念他对世界科学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祖冲之山”。下列属于他的科技成果的是( )

A. 开凿了云冈石窟

B. 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C. 编写了优秀农学著作《齐民要术》

D.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查看答案

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B.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 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D. 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查看答案

“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

A. 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 B. 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 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 北方以农业生产为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