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反映出来。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 粮票→股票
B. 大人→先生
C. 改革→开放
D. 臣民→公民
1978年下半年,全国各省级以上刊物纷纷发表讨论性文章多达650篇,形成以理论界为核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人人关注的场面。当时讨论的核心话题应该是
A. “阶级斗争”
B. “真理标准”
C. “科教兴国”
D. “一国两制”
下列数据中,最能说明“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论断的是
A. 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不足1%
B. 农民土地所有由1.5%上升到96.2%
C. 公有制经济由21.3%上升到96.2%
D. 外资企业由19.1%上升到32.2%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包产到户”的实施
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统计: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一词几乎不用了。史料中出现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这说明
A. 清政府以天朝大国自居
B. 清政府对外部世界认识有进步
C.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D.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南京,也不在其他各大城市,在于全国的乡村和广大强固之民心。”这则材料反映了
A. 国民党决定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 国民党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C. 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 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进行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