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秦朝 D. 汉朝...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秦朝 D. 汉朝

 

B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被定为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此后一直延续近两千多年,对中国社会稳定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答案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一次是汉武帝的……,又一次是明初的……。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材料四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认为德意志不能因为屈从于好战的民族主义和专制政权而招致灭顶之灾,要实现欧洲真正的和平,就要突破均势主义的局限,……彻底斩断那只看不见的手,使前几代人蒙受灾难的纷争不再发生。……他对戴高尔说:“以我之见,欧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向它的人民保证,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为他们赢得一个安全可靠的未来。”

——《大国崛起·德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材料五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中国提出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倡议;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创新成果,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为解决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各种安全挑战,指明了路径和发展方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化曾遭受到哪“三次厄运”?

(2)材料一、二对董仲舒的思想文化活动的评价有何不同?

(3)材料三是哪次革命中颁布的什么纲领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它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其它的同类文件相比,在内容上有何特点?

(4)材料四所述德意志“招致灭顶之灾”的主要史实有哪些?据材料四,说说阿登纳为欧洲国家指引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5)材料五中“新的变化”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国提出的这个重要理念的名称。

 

查看答案

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下表是世博会部分主题,这些主题反映了

2000年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2005年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2010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5年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A.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无法解决 B. 科技进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

C. 全球范围内利益冲突严重加剧 D. 当今世界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查看答案

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查看答案

《新全球史》说:“世界开始重建,而另一场战争也开始了。曾经击败德国和日本的联盟也解体了,在很短的时间里,美国和苏联及其各自的盟国在冷战中已经摆好了作战的姿势,开始了主要在政治、经济和宣传层面的对抗。”它表明(    )

A. 为反法西斯建立的联合国在战后迅速解体 B. 冷战主要是军事上的对抗

C. 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相互对峙 D. 冷战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

 

查看答案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这样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 总结苏联历史只能用理解思考,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B. 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感到遗憾,但认为苏联解体是必然的

C. 统一的苏联的解体是遗憾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是必然的

D. 俄国的历史只能向前发展,苏联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