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探索任务: (走近历史...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探索任务:

(走近历史,欣赏“和谐”篇章)

(1)列举两例古代中国出现的“治世”和“盛世”。

(2)“人和自然”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核心基础。诗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的“李太守”是指谁?他修建的“人与自然”结合最好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3)人本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精髓。“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体现了古代哪一思想家的思想?

(体验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

(4)结合上面三幅图片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当今世界存在哪些不和谐的问题?

(感悟历史,描绘“和谐”社会)

(5)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但人类仍面临着许多不和谐问题。对此应该如何做才能使世界变得更和谐,谈谈你的设想。

 

 

(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康乾盛世等。 (2)李冰;都江堰。 (3)孔子。 (4)环境污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 (5)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国际合作等。(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解析】 (1)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出现的“治世”和“盛世”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康乾盛世等。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改善民族关系,积极对外交往,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文治武功最盛的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2)诗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的“李太守”是指李冰,他修建的“人与自然”结合最好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3)据所学知识可知,“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体现了古代孔子的思想。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据图一“日本福岛核泄露”、图二“利比亚局势”、图三“美国9•11事件”及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存在环境污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不和谐的问题。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为了使世界变得更和谐,我们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国际合作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人治到法治、从神权到人权、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彰显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讲话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障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英国人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创新,使后来西方各国在步入民主政治的行列之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英国为榜样。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材料二:为了证明自己政策的合理性,革命者主张人民主权……合法的政治权利不属于国王而属于组成社会的民众,在北美革命者宣称脱离英国而独立,建立一个在人民主权原则上的新政权。

——《全球通史》

材料三: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全欧洲的需要,其效果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四:他们不像其他思想家那样研究如何改善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研究如何推翻资本主义,使人类进入到一个更高、更理想的社会。

——摘自北师大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创设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是通过哪一文献确立的?英国国王的权力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76年北美人民是如何依据人民主权的原则建立新政权的。北美这场革命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3)材料三中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后,掌握法国政权的是谁?他通过什么措施实现了“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的?

(4)材料四中他们研究的“使人类进入到一个更高、更理想的社会”理论成果指什么?诞生标志是什么?

(5)以材料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怎样的发展趋势?

 

查看答案

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黑暗统治,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富强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次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视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瓜分危机更是迫在眉睫。康有为联合各省入京应试举人1300余人联名请愿,发动“公车上书”,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等改良派的救国纲领。1898年,光绪帝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百日维新”。

材料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章太炎在东京《国民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夫今之人人切齿于满洲而思顺天以苹命者”,清廷腐败,“无一事不足以丧吾大陆……处于今日,革命固不得不行”。“然则满洲弗逐……以期至乎独立不羁之域,此必不可得之数也……亦终为欧、美之奴隶而已矣”。

材料四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材料五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新中国,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场“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指的是什么?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公车上书”在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章太炎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革命固不得不行“的思潮迅速泛滥的直接原因。

(4)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他们宣传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5)请例举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人民做出的两件好事。

(6)综合上述材料,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是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

1916年2月至12月,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的兵力,展开阵地战,结果死伤70多万人。该战役史称

A. 萨拉托加大捷

B. 滑铁卢战役

C. 攻克柏林战役

D. 凡尔登战役

 

查看答案

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的是(  )

A. 相对论 B. 《物种起源》

C. 微积分的创立 D. 提出进化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