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涂“C”。

(1)百家争鸣这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于我国战国时期。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3)儒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分别是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5)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日后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1)C (2)A (3)B (4)C (5)A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城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抖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以上观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因此填写C。 (2)根据“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本题观点可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填写A。 (3)根据“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故该说法违背了题干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填写B。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分别是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因此填写C。 (5)根据“‘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观点可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填写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观察下图,将下列地点(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208年孙刘联军迎战曹军的地点:赤壁

B.230年卫温船队访问的地区:夷洲

 

 

查看答案

“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揭示了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②江南社会相对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④水利设施得到改善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准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以下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B.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C. 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城,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

D.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

 

查看答案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以下关于这些战例作用的描述,与历史实际不相符的是

A. 巨鹿之战--一歼火了秦军主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 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C. 淝水之战--大败东晋军队,实现了中国的重新统一

D. 官渡之战--歼灭袁军主力,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查看答案

新疆地广物丰,风景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A. 西域特使

B. 刺史制度

C. 御史大夫

D. 西域都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