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某校初三(1)班同学在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排演了历史课本剧《交通的革命》,他...

某校初三(1)班同学在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排演了历史课本剧《交通的革命》,他们设计的情节不合理的是

A. 美国人首先造出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

B. 史蒂芬孙在电灯下绘制火车机车图纸

C. 卡尔本茨向人们展示他制造的汽车

D. 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9年10月21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斯蒂芬森发明第一辆蒸汽机车是1814年,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所以斯蒂芬森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不可能在电灯下绘制火车机车图纸,情节不合理,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表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材料中的这场运动主张(  )

A. “自强”“求富” B. 变法维新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查看答案

“使国家面临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政权得以巩固;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材料评述的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查看答案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A. 戚继光抗倭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雅克萨之战

 

查看答案

正如恩格斯说的一样“拿破仑走到哪里,哪里的徭役劳动,代役租、对老爷的重贡赋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被魔仗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据此可知,拿破仑对外战争

A. 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B. 扩大了法国的疆域

C.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 稳定了法国的政局

 

查看答案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立宪之梦)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制的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又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共和之路)

材料三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思想风暴)

材料四 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

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时不应把孩子一起泼掉。

(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李鸿章所搞的洋务运动有人认为是成功的,有人认为是失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2)由材料二可知,甲午战败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最终失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4)阅读材料四中的两种观点,根据所学知识,你有什么看法

(5)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在对西方的学习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规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