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引自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点。我国农民创造的责任制形式,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材料中说这一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其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颁布这部法律文献推行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民创造的责任制形式”是指什么?从材料看,这种“责任制形式”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1)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依据: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析】 (1)据材料一可知,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据材料一“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所以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2)据“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知,材料二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这部法律文献推行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据材料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可知,材料四中的“责任制”是指改革开放中对农村的改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材料中“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可知这一制度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三次思想大解放: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个人的崇拜;1992年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了计划经济的崇拜;1997年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了所有制的崇拜。“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 B. 重申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 邓小平南方谈话 D. 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查看答案

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A. 土地改革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民主与法制建设 D. 国有企业改革

 

查看答案

201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会议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 中共十四大一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

B. 中共十五大一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 中共十七大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 中共十九大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查看答案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

A. 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 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 设立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D. 将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

 

查看答案

一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下列年代尺中与1997年相对应的方框里应该填写(  )

A. 党的诞生 B. 打开国门 C. 南巡讲话 D. 高举旗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