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政策的调整、创新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策的调整、创新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在1918年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材料二: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材料三: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6000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工、电力、机械制造等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材料四:1991年12月27日,前苏联外长在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耻”和“耻辱”。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坏了这个帝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实行了什么政策?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苏俄“能拄着拐杖走动了”得利于什么政策的实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原因。

(4)根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成就: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原因: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间先后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的实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原因: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影响:以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宣告结束,世界朝多极化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期间,为了保障战争胜利,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实施了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措施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 (2)依据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废除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使苏俄经济走出了困境,并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这是苏俄“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包括: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包括: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1937年先后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 (4)根据材料四“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坏了这个帝国。”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苏联的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体制阻碍了苏联的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摘编自《大国崛起•工业先声》解说词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事年表(节选)

 

1866年

德国

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0年

比利时

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1875年

法国

第一座发电厂在巴黎建成

1879年

德国

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

1879年

美国

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国的产品

1882年

美国

爱迪生在纽约市珍珠街建成第一座中心发电厂,把输电线联成网络

1902年

美国

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1907年

德国

23.3万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居各种动力之首。

 

 

材料三  如图所示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合力”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的国家。

(3)图1、图2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查看答案

某校以“乡村今昔”为题,举办了一期关于农村建设的图文展。

材料一  春联往往折射着社会的风貌,1974年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1980年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材料二 

请回答:

(1)1980年春联反映的社会现象与1974年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因为。

A.《中华人民共和土地改革法》的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实行人民公社化D.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

(2)同学们在整理图片时,将图片顺序搞乱了,请你帮助他们按历史的发展脉络排列三幅图片的顺序。

(3)图1农民拔出地主地界碑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图1所代表的事件对中国的工业有何影响?

(4)图2的事件对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5)图3反映了三大改造中的一项内容,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所见所闻,就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历史确认、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属于历史核心素养范畴。按要求回答问题。

(1)历史确认。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请列一史实来印证马克思的论断。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其中一种(从政治方面)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请为此观点提供一论据。

(2)历史叙述。用一句话概括下列年代尺表示的含义,并对此加以叙述。

(3)历史解释。根据提示示例,把下列历史事件与下面结构示意图方框中相应数字正确搭配。(注意:只填英文字母)概括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明治维新为什么是本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历史事件: A、工业革命B、新航路开辟C、洋务运动D、明治维新E、戊戌变法

提示示例:③C

 

查看答案

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闻讯回家,看见焦土残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财产的损失却只字不提。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材料三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1)材料一中,孔子的这种行为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

(2)材料二中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什么核心思想?

(3)材料三表明了伏尔泰的什么观点?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哪些文件吸收了他的这一观点?(举一例即可)

(4)结合上述问题用一句话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流言,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该理论是

A. 经典力学

B. 进化论

C. 相对论

D. 量子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