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是指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各国控制中国的金融,在中国投资铁路、矿务,开办工厂,巩固不平等条约的特权。下列选项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欧美各国进步打开中国市场, 扩大侵略权益
B.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欧美各国侵华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 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各国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1840年,英国政府借口“保护通商”,发动侵华战争。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A. 加强军队建设,实现富国强兵
B. 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C. 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D. 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政策的调整、创新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在1918年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材料二: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材料三: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6000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工、电力、机械制造等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材料四:1991年12月27日,前苏联外长在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耻”和“耻辱”。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坏了这个帝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实行了什么政策?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苏俄“能拄着拐杖走动了”得利于什么政策的实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原因。
(4)根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摘编自《大国崛起•工业先声》解说词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事年表(节选)
1866年 | 德国 | 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
1870年 | 比利时 | 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
1875年 | 法国 | 第一座发电厂在巴黎建成 |
1879年 | 德国 | 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 |
1879年 | 美国 | 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国的产品 |
1882年 | 美国 | 爱迪生在纽约市珍珠街建成第一座中心发电厂,把输电线联成网络 |
1902年 | 美国 | 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
1907年 | 德国 | 23.3万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居各种动力之首。 |
材料三 如图所示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合力”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的国家。
(3)图1、图2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某校以“乡村今昔”为题,举办了一期关于农村建设的图文展。
材料一 春联往往折射着社会的风貌,1974年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1980年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材料二
请回答:
(1)1980年春联反映的社会现象与1974年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因为。
A.《中华人民共和土地改革法》的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实行人民公社化D.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
(2)同学们在整理图片时,将图片顺序搞乱了,请你帮助他们按历史的发展脉络排列三幅图片的顺序。
(3)图1农民拔出地主地界碑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图1所代表的事件对中国的工业有何影响?
(4)图2的事件对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5)图3反映了三大改造中的一项内容,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所见所闻,就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