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2019年,共和国已走过7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70年里,党紧紧依靠和团结各族人民...

    2019年,共和国已走过7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70年里,党紧紧依靠和团结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独特之路。通过70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总结了这样一条线索:“国家独立——政权巩固——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建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经济腾飞”。请回答:

(1)“国家独立”是在哪一年?什么历史事件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列举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两位即可)?

(3)列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科技方面的一例成就以及一位模范人物?

(4)1980年,我国开始设置经济特区,请写出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后来对外开放领域扩大,1990年建立了什么?

(5)通过改革开放现在我国确立了怎样的经济体制?哪一次会议上确立的?

 

(1)1949年;西藏和平解放 (2)黄继光;邱少云 (3)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或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王进喜或焦裕禄或雷锋 (4)厦门; 上海浦东开发区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 【解析】 (1)依据课本所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依据课本所学,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敌人战斗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黄继光和邱少云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3)依据课本所学,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到1976年文革的结束。故1956——1976年属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这一时期我们虽然有一些失误,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这一时期,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4)依据课本所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设立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后来对外开放领域扩大,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依据课本所学,从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阐述“中国梦”战略,被视为中共治国理政的新指导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步”和“第二步”各自胜利的标志。

材料二:“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摘自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

(2)66年前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工业化梦想,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重点发展什么?

材料三:1954年,某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这部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材料四:胡乔木在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写道,“我们不是为革命而草命。不是为阶级斗争而斗争。我们的目的还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来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4)据材料二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的是什么?为此,全会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作出了怎样的转移?

材料五: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进行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5)材料三中“新的重大经济措施”具体指什么战略决策?为发展同世界各国经济合作而开设的窗口称作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八年级下册教材

(2)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材料三: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3)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失误?它带来怎样的危害?

材料四: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如下图)

(4)根据材料四回答,凤阳县农业生产呈现什么趋势?其原因是什么?

(5)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其标志是(  )

A. 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B. 共建“一带一路”

C. 开辟长三角经济开放区 D. 加入世贸组织

 

查看答案

下表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对外贸易(进出口)

381.4

1154.4

4722.9

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

/

1028.9

5935.6

 

 

A.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B. 《民法通则》的颁布

C.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D. 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查看答案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结果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